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通讯 通讯:坚守巴新的中国“脱贫助产队”
新华社记者郝亚琳
2020年12月中旬,位于赤道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仍然炎热潮湿。在巴新东高地省的戈罗卡镇,每天一早,林应兴和同事们就驱车赶往60多公里外的一个社区培训当地民众。
林应兴是中国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项目专家组组长。这几天,他和同事们正在为东高地省亨加诺菲区一个基层社区的117名农民进行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培训。他们开的班是去年8月中国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启动以来开设的第9个培训班。
为期4天的培训中,他们不仅要讲授理论,还要手把手地指导传授旱稻播种技术。为了让学员对菌草旱稻的收益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他们准备了50多公斤旱稻米和10公斤用菌草培育的新鲜蘑菇,让学员们在午餐时品尝。
“当地农户非常希望能学会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特别是他们看到野草能变成鲜美可口的蘑菇,荒废的野地能变成金灿灿的稻田,都直夸厉害。这个项目真真切切地能让他们得到实惠。”林应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菌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既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也可用作牲畜饲料。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发明了菌草栽培技术,应用到国内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脱贫实践。1997年,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邀请,林占熺带领团队在当地建立了菌草技术示范点。1998年,他们又从国内引进旱稻,在东高地省成功繁育了“金山1号”多年生旱稻,结束了巴新不能自产稻谷的历史。
“东高地省大部分土层深厚肥沃、持水性能高,地理和气候条件很适合菌草和旱稻的生长。而且当地粮食作物主要是地瓜和木薯,经济作物是咖啡,种植菌草和旱稻也丰富了当地的农业结构和百姓的日常饮食。”林应兴说。
育种、生产、示范、培训……从1997年至今,中国专家组几经轮替,仍坚持扎根当地,常常一驻就是两年多。20多年来,累计700多户农户参与菌草种植,3000多户农户掌握了旱稻种植技术。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
目前,专家组共有6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林占熺教授已77岁高龄。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常驻巴新的4名专家也一直留在当地坚持工作。
每天,除了吃饭、休息、锻炼,大家要么在田间地头巡视菌草和旱稻的生长情况,要么撰写工作日志,或是为上门求教的农户答疑解惑,有时还要应当地社区要求举办培训班。专家组不断吸收补充年轻力量,已经有“90后”的硕士、博士开始参与项目相关工作。
“我们要努力把东高地省打造成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示范省。”林应兴说。
今年是林应兴到巴新的累计第8个年头。1998年他第一次来到巴新,那时见到的低矮草屋、大片荒地如今已被崭新的小楼、成片的稻田取代。
林应兴告诉记者,现在东高地省已经将菌草和旱稻列为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和第三大产业来发展。除了东高地省,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还推广到了钦布省、吉瓦卡省、莫罗贝省、西高地省和中央省等巴新其他省份。
“我们已经做好了在巴新长期干下去的准备,希望我们的微薄之力,能够帮助巴新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林应兴说。(完)
北京政府相关网站
北京市政府相关网站
北京各区政府相关网站
Copyright ©广州拓疆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28746号和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07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