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管理办法   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发表于:2013-08-26 关注 

  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北京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创办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为进一步落实申都承诺,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纲要。纲要实施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

 

  一、基础与成效

  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60年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大量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在民间工艺、传统医学、民俗习惯、戏曲音乐、文学创作等方面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全市拥有众多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广播电视台,出版社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互联网网民和网站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重要文化设施已成为首都北京的全新景观。

  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凸显。截止2012年底,北京地区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坐拥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全市科技活动人员约60万人,聚集了一批国际级设计大师和国内设计行业领军人才。在全市112所设有设计专业的高校和设计机构中,每年毕业生人数近万名。

  设计产业发展卓有成效。北京设计公司和设计院所聚集,拥有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设计交易市场、751时尚设计广场、798艺术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3D扫描、渲染、逆向工程、快速成型等一批共性技术平台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2010年,北京出台《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了设计之都的建设环境。2012年,北京设计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设计产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设计产业正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共召开国际会议7403个,国际展览281个。2012年成功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北京服装周等400余场设计活动,吸引了来自近百个国家的设计师齐聚北京。惠普、波音、英特尔、宝洁等20余家国际企业在京设立了研发设计中心。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北京设计”的国际影响力。

 

  二、机遇与挑战

  国际局势的调整为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带来了难得契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重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创新驱动已成为主流发展态势,北京建设“设计之都”,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建设设计之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是北京充分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新契机,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内形势的发展为北京“设计之都”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设计产业,占领产业链高端,是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

  新时期北京发展趋势为“设计之都”建设提出新需求。当前,北京正值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时期,设计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充分植根于首都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紧密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提升“北京设计”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有利于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城市建设发展和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落实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提高设计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设计促进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民生改善为主线,以设计企业为主体,着力开放合作,促进产业振兴,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卓越品牌,强化队伍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际“设计之都”。

  (二)发展目标

  1.远期目标

  到2020年,北京基本建成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中心,“设计之都”成为首都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北京设计”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设计产业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设计品牌认知度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设计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凸显,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近期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国际设计资源聚集、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北京设计”品牌魅力提升、设计有效增进民生福祉、设计人才荟萃京城的良好局面。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创建北京UNESCO设计创新产业中心等国际化设计机构。吸引50家以上国际著名设计机构和研发设计中心落户北京。

  ——设计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培育设计企业100强以及一批优秀中小型设计企业,建设20-30个“设计之都”示范基地。设计产业收入实现14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5%;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

  ——设计品牌认知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出40个知名设计品牌和一批优秀设计成果。“设计之旅”挂牌站点达100家以上。全市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达到7000件。设计单位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1年的123亿元增至300亿元。

  ——设计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更加明显。完成重点地区公共空间环境、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景观和城市标识系统优化,首都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观。

  ——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引进50位以上设计拔尖人才,支持本土设计人才的国际化发展,培养一批复合型设计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可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设计人才队伍。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国际化工程,融入全球创新设计网络

  1.推动北京设计走向世界

  全面接轨创意城市网络。抓住国际发展潮流和先机,积极组织设计企业全面参与创意城市网络的各项活动。举办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北京峰会,开展设计论坛及交易活动,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加强与全球设计企业的全方位交流互动。

  加强亚太地区设计合作。联合亚太地区“设计之都”城市,发起建立创意城市网络亚太设计联盟,形成设计交流机制,创办亚太设计竞争力城市评选品牌活动,推动北京设计企业开拓亚太市场。加强两岸城市设计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相支持的交流合作机制。

  参与UNESCO非洲发展活动。参与UNESCO发展非洲和推动文化多样性活动,推进中非战略合作,加快北京-内罗毕创意设计研究中心建设,开办训练营、工作坊和论坛,设立UNESCO非洲设计创新奖。

  鼓励企业加入全球分工体系。鼓励设计企业参与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活动等国外各类重大展览和设计活动,承接国际订单,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联合研发与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设计机构。推出一批代表北京“设计之都”形象的优秀企业和原创作品,进行全球巡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设计奖项评选。充分发挥北京国际友城的作用,支持北京设计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和经营。

  2.集聚国际优秀设计资源

  推动建立北京UNESCO设计创新产业中心。搭建对接UNESCO的国际平台,建立北京“设计之都”研究、展示、培训和孵化基地,推动设计企业参与UNESCO和中国全委会开展的创意产业项目,参与制订国际规则,抢占国际创意设计产业高地。

  吸引国际知名设计机构。通过开展设计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际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设计机构来京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吸引国际设计人才落户北京设计企业,鼓励联合开展项目研究与人才交流,推动北京设计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依托北京“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服务基地”平台,设立京台设计人才交流中心,积极开展双向人才交流与培训,吸引台湾优秀设计人才和代表性机构来京落户发展。

  引入国际知名品牌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活动和商业活动在京举办。吸引德国红点奖、IF奖以及美国IDEA大奖等一批奖项在京举办颁奖、获奖产品展示等活动。

  (二)实施产业振兴工程,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1.实施设计提升产业计划

  开展设计提升产业示范项目。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北京重点行业,开展一批设计提升产业的示范项目,推动企业与设计公司对接,通过设计提升相关产业发展。

  支持企业提升设计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在京建立设计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设计创新中心予以认定,引导社会资金加大设计投入,促进制造业企业面向用户需求提高设计创新水平。

  实施设计振兴贸易计划。鼓励企业开展针对企业出口目的地的产品对策研究,针对各地不同需求,利用设计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加强设计对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作用,促进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外包。

  2.实施设计产业创新计划

  提升重点设计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壮大设计产业规模,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大力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动漫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积极培育服装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行业。

  支持龙头设计企业做大做强。推出北京设计百强企业,自2013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十亿级规模企业,推出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设计企业。支持优秀企业设计部门(中心)做大做强。

  扶持中小微设计企业做专做精。加大力度扶持各类中小微设计企业的创业和创新发展,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推动孵化器建设,提供推广宣传、市场拓展及投融资等综合服务。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设计大赛、原创设计展等活动,激发中小微企业、设计工作室和个人设计师的创新活力。

  搭建设计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市场交易规范化。建立设计资源共享平台,为设计创新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快速制造等公共服务,促进设计成果交流、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动漫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设计行业协会联合机制。鼓励建立设计产业创新联盟。

  3.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发展

  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依托中关村德胜科技园,聚集一批国际设计组织和著名设计机构等高端资源,将德胜科技园打造成为“设计之都”核心区,使之成为“设计之都”的显著标志。

  建设“设计之都”示范区。重点推进通州“国家创意设计与艺术品交易功能区”建设。建立“设计之都”示范基地认定标准,认定一批“设计之都”示范基地。加强基地专业服务能力建设,聚集一批创新设计机构,培育一批品牌设计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

  培育新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中,结合设计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利用老工业厂房改造和新型企业集聚区,引导和创建一批新的设计产业集聚区。

  (三)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增强市民幸福感

  1.促进设计美化城市

  发挥规划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生等领域的作用,营造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和社区功能。开展城市标识系统和视觉传达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凸显北京城市精神,提升信息传达效率。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和休闲娱乐设施的规划和无障碍设计,提升空间可达性。

  2.推广低碳生态设计

  强化“低碳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促进低碳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科技交通系统等市政系统建设。将设计与新理念、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紧密结合,营造绿色人居环境。

  3.提高设计惠民水平

  利用设计改善城市公共管理、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名城保护、老年服务水平等城市公共服务品质。选取典型街道和社区,整合设计和商业运营资源,建立服务设计公共平台,开展小区改造、空间优化、废旧物再利用等“设计改变生活”应用示范项目,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四)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提高“北京设计”认知度

  1.打造品牌设计奖项

  提高红星奖国际影响力。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组织红星奖获奖产品在国内外巡展,推动红星奖博物馆建设,提高红星奖国际化水平,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与德国红点奖齐名的世界级大奖。增强科技创新对于原创设计的支撑作用,倡导北京企业参与原创奖评选。

  设立设计之都贡献奖。鼓励围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等重点领域,对设计助推商业成功的设计项目、设计师和企业等进行表彰奖励,定期推出一批设计精品。提升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奖”国际化水平,以评选方式推动国际设计周的资源和成果共享。

  2.推广“北京设计”品牌

  扩大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等重点活动,普及设计理念,推动高端设计交流,推广设计精品。针对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市民生活的多个领域和主题,举办设计优秀作品展览活动,邀请UNESCO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以及全球的设计师、设计企业、设计机构、组织以及设计院校参与,彰显“北京设计”的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

  提升品牌美誉度。以“人、城市、活力”为主线,组织实施“设计之都”推广年,深入开展“设计之都—设计之旅”活动,精心策划一批设计创意园区(街区)、品牌企业、设计机构、设计院校、创意乡村、特色消费场所等与市民互动性强、便于传播设计理念的场所,面对公众开放,彰显“北京设计”独特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强化品牌普及度。以设计创新丰富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礼物”评选、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等活动内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设计品牌活动。提高设计活动公众参与度,开展全民设计普及教育宣传活动,拓宽市民参与设计活动的渠道和途径,增进公众对设计创意的理解和认知。

  (五)实施人才助推工程,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

  1.推出设计拔尖人才

  建立相关评审制度,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行业拔尖人才,鼓励其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加入国际行业组织。开展“设计之都”年度人物评选,推出十大优秀设计师和青年设计英才,以及设计领域十大成长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等。推荐优秀高端设计人才参与“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评选。

  2.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

  实施实用型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重点高等院校开展设计实践项目。搭建高校设计人才实践平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共建设计中心,调动学生广泛参与企业实践,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多层次实用型设计人才。完善设计人才的继续教育机制,鼓励高校开展设计培训,提升在职设计师设计水平。

  3.促进人才跨界交流

  集聚国内外科技、文化、设计人才资源,举办设计沙龙、设计讲座、成果发布会、论坛等各种活动,促进设计行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跨行业人才合作,通过开展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思想交流,活跃创新思维,增进跨界设计创新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机制保障

  成立由市长为主任的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科委,全面协调统筹各项工作。加强全市各部门间的分工协作与沟通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和委员会会议制度。建立全市内部评估机制,按照UNESCO相关要求,每两年对“设计之都”建设进展进行评估,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设计产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的落实力度。构建信贷资金、产业基金、风险资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设计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和完善设计人才评价体系,在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体系中增设设计专业门类,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进行评审和资格认证。对设计产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依据现有人才政策给予适当倾斜。研究出台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组织设计企业和设计师进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尊重原创性设计成果,有效保护设计成果所有人权利。

  (四)完善产业统计制度

  建立设计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制定北京市设计产业统计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编制《北京设计产业年度报告》,构建完善相关统计指标,进行年度跟踪和分析,研究设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五)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渠道,推广普及设计创新相关理念和优秀成果。加强“设计之都”建设的经验交流与案例总结,充分开发“设计之都”品牌内涵,扩大公众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

  [1] “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的“创意城市网络”的一部分,是分享城市发展经验、凸显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世界知名度、拥有“世界精英城市”地位、在全球平台上为城市创造设计产业发展机遇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