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其他   200,59982,300,广州,你变了!

200,59982,300,广州,你变了!

发表于:2019-09-30 关注 

9月28日晚,700多栋建筑、10座桥梁、两个广场,璀璨灯光飞往珠江两岸,一场华丽的国庆“灯光秀”在广州上演。

从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到如今的“灯光秀”,在广州,变幻的不止光影,还有串串数字。200,59982,300。

这三个数字代表广州居民收入增长的新飞跃。

1952年,广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00元。2018年,这个数字升到59982元,是1952年的近300倍。七十年来,广州变了,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飞跃,民生成绩就藏在广州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数据的变化中......

从“吃得饱”到“最靓的仔”

每到深夜10时,满载海鲜的货柜车驶进广州西北角的一个市场,打破这里的宁静。紧接着,货柜车鱼贯而入,3万多平方米的市场人声鼎沸。这是华南最大的水产市场——黄沙水产交易市场。

食在广州,鱼为先。

生活在想吃啥就买啥的年代,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计划经济时代,想吃活鱼都难。但又有谁能料到,广州“凭票供应”的坚冰最后竟被一条“活鱼”打破。

1978年12月,广州放开河鲜杂鱼价格,成立了全国同行中第一间国营货栈。随后,广州率先放开鱼塘和冰鲜鱼市场,允许计划外水产品议价成交。

几年后,广州水产市场全面开放。市场开放,各地的鱼都争先恐后地“游”了过来,作为全国第一个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广州谱写出“从人追鱼到鱼追人”的故事。

伴着“鱼”的游走,广州一系列农副产品价格改革均创全国先河。

广州的“吃货”,终于迎来春天。

那时的电影可以为证,白切鸡、乳猪、肠粉,1984年的电影《雅马哈鱼档》一开头就让人流口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城市居民只顾“温饱”,九十年代追求“吃得好”,二十一世纪以来追求“吃得健康”。

广州市统计局的数据可为佐证。1988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首次突破千元,2012年突破万元大关,2018年达13549元,比1980年增长了35.9倍,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2.0%下降至2018年的32.1%,从解决温饱阶段跃进全面小康阶段。

爱吃的广州人同样爱“赶时髦”。改革开放前,物质供应缺乏,居民生活困难,穿衣仅为“御寒遮体”,一衣多季,缝缝补补又一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以前凭布票领布料裁衣,布料颜色尤为单调。改革开放后,穿着夹克、牛仔裤,戴着蛤蟆镜,在各式的时装店中定制自己喜爱的服饰,广州人就是街上“最靓的仔”。

衣着的变迁折射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演变。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不断提升,衣着消费不再单纯追求保暖实用,人们对衣着愈加追求时尚,档次提高、个性化增强、流行周期缩短。

1980年,广州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如今走入国内商场,欧时力、哥弟等一系列“广州血统”的服装品牌随处可见,广州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数据不会骗人。2018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2277元,比1980年增长45.5倍,占消费支出比重从1980年的9.4%下降至2018年的5.4%,生存型消费比重不断下降。

从4平方米的房到凭“买买买”见证多个第一

一条逼仄阴暗潮湿的走廊,两侧是单间,卫生间和水房为公用,家门口的煤炉子就是厨房。

几代同堂多拥挤,家人杂居无私密。这是1980年的写照,那时广州人均居住面积是4平方米,不到5平方米的空间不比一张双人床大,大多数广州家庭都蜗居在不足15平方米的筒子楼单间。

而到2018年,广州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4.2平方米,是1978年的8倍。去年,88.4%的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有近六成的居民住在二居室、三居室;42.4%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52.1%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天然气,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在最基本的“衣、食、住”后,老广们爱“买买买”本性开始显露。1981年4月12日,中国内地第一家自选超市——广州友谊超市正式对外营业。传统三尺柜台不复存在,市民可直接从货架上尽情选购。

在广州人的记忆里,以前来到天河意味着“出城”。如今,以天河路为中轴线,在全长2.8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天河路商圈集聚了正佳广场、天河城、太古汇等9大商业综合体、12家国际五星级酒店、超1万家商铺……

去年的数据显示,丰富的业态带来了日均150万人次、节假日超过400万人次的客流量,任何人到了广州,都要去天河商圈逛一逛。

从环市路到天河路、花城大道,一座座在广州崛起的商圈,见证着家庭耐用消费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生活必需品时代已逐步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

1980年,广州每百户居民家庭只拥有1.5台彩色电视机、洗衣机。那时,广州人家里拥有一台电视足够邻里几家人凑过来,看得津津有味。而到去年末,广州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103台、彩色电视机131台。

在去年的天猫“双十一”中,爱“买买买”的广州人凭实力走向全省第一,成交额达66.965亿元。

这些数据无一不印证着,广州居民的消费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智能手机、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等高档次、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成消费新宠,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兴趣班、养生保健也逐渐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消费重点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2018年广州城市居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为40.0%,比1980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

从娱乐文教人均24元到大商圈崛起

广州T.I.T创意园区内,一间动漫主题的线下咖啡馆周末异常火爆,是“00后”爱打卡的“网红”地。

在各路“网红”消费盛行的当下,很难想象1980年广州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支出仅为24元。这个数字在去年增长了234倍,达到5640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从1980年的4.5%上升至2018年13.4%。

广州塔、大剧院、博物馆、恒大足球主场天河体育中心……来广州旅游,这些是第一印象。听音乐会、看足球赛、逛博物馆,品尝异国大餐,这是新广州的生活方式。

2018年广州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居民一天中自由支配活动时间平均为4小时10分钟,比2008年增加18分钟,活动方式更加丰富,时间分配更趋合理。

多元的消费方式需要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如今早上挤到你怀疑人生的地铁,会让人怀念起骑自行车上班的年代。1985年末,广州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自行车165.7辆,自行车大军骑车过海珠桥的场景尤为壮观。

但经过多年发展,那时的自行车已被汽车取代。2018年,广州每百户城镇居民就拥有汽车48辆,广州小汽车保有量已接近300万辆,家用小汽车逐渐成居民消费新热点。

随着广州基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多种新式打车软件、共享单车等成为潮流。2018年广州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居民用于交通活动的平均时间为57分钟,比2008年的114分钟减少一半,居民通勤更加高效便捷,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翻开纸质地图找到想要去的目的地,用手誊写大量的文件,买各类书籍来找想要的信息......如今,搭乘各类交通工具,随处可见的是用手机进行娱乐、工作的人,平均一天使用5小时37分钟互联网的广州人,已记不清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生活。

相比于上个世纪,大砖头般的“大哥大”就是身份的象征。现在智能手机、家用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现代化的通信服务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末广州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22台、移动电话263台。

居民旺盛的需求带动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大幅攀升,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244元,比1980年增长104.8倍,占消费支出比重从1980年的1.0%上升到2018年的12.4%。

峥嵘七十载,广州真的变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居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实现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在这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广州城市居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来源:南方+)